前言
5个月,3834吨,这个数字狠狠打了所有人的脸。
就在中国稀土禁令刚落地的当口,美国海关数据却透露出一个让人傻眼的真相:大量关键矿产正通过神秘渠道源源不断流入美国,这些数字比过去三年加起来还要多。
说好的制裁武器呢?还是我们想得太简单了?这场看不见的较量里,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赢家?
作者-W
3834吨的打脸:禁令刚下,矿产照拿
海关数字一出,所有人都懵了。美国从泰国和墨西哥进口的氧化锑达到3834吨,这个数字到底有多夸张?
展开剩余90%要知道,这个数字几乎接近过去三年的进口总量。更让人意外的是,时间节点卡得如此巧合。
中国商务部2024年12月3日发布禁令,全面禁止向美国出口锑、镓、锗等关键矿产。禁令12月落地,5月数据就出来了,这速度也太快了吧。
更离谱的是地缘变化。泰国和墨西哥突然跃升为中国锑产品的前三大出口市场,2023年这两个国家连前十都没进过。
泰国和墨西哥各自仅有一家锑冶炼厂,且几乎不进行锑矿开采。那这几千吨锑是从哪儿冒出来的?答案显而易见。
典型案例让人大开眼界。广西某化学公司的锑产品先运往泰国子公司,随后以"泰国制造"身份发往美国德克萨斯州。
仅2024年12月至2025年5月,这条路线就输送了3366吨锑产品,是去年同期的27倍。换个包装,贴个标签,中国货就成了泰国造。
韩国的表现更加夸张。2025年第一季度韩国从中国进口稀土暴增137%,但国内电池、芯片等产业的稀土消耗量仅增长5%。
与此同时,韩国对美军工设备出口却飙升213%。这些稀土被伪装成"工业合金",经深圳-香港-马来西亚的隐蔽路径,最终流入美国F-35战机的供应链。
说好的制裁威慑,怎么就变成了纸老虎?这个现实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。
标签一换,中国货秒变泰国造
说白了,这就是一场标签游戏。操作手法并不复杂,但效果惊人。
2-3倍的价差,谁不心动?从泰国或墨西哥买来贴了新标签的氧化锑,在美国市场可以卖出两到三倍的价格。
技术手段其实很简单:换个包装,改个标签,原产地就变了。这利用的是各国对原产地认定的不同标准。
只要在第三国动了哪怕一点"手术",哪怕只是换了个包装,产地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改为泰国或者墨西哥。
更绝的是,西方基金还提供高额保险。只要货物在中国海关被扣,他们就会照赔。有人出钱,有人操作,有人接货,这条链子就这样被维系下来。
路径设计也很复杂。深圳到香港,再到马来西亚,最后美国,绕得够远的。每个环节都有专门的公司负责,分工明确,配合默契。
三星、LG等巨头利用空壳公司和虚假申报,把稀土掺杂在半导体材料中蒙混过关。货物在物流链中"改头换面",从中国出口时标注为"铁、锌或艺术用品"。
抵达第三国后换下标签转运至美国港口,这种操作不仅规避了中国的出口管制,还让美国企业以更低成本获取资源。
连行业专家都说,中国公司"在规避法规方面非常有创意"。这话听起来像是夸奖,实际上却是对监管体系的嘲讽。
美国法律也为这种操作提供了生存空间。美国法律不禁止购买中国来源的锑、镓、锗,只要不是直接从中国进口。
这种制度设计为转口贸易开了绿灯,而中国管制框架则存在执行盲区。
老把戏新花样:从贸易战到稀土战
这种套路其实不新鲜,当年规避关税就这么玩的。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。
在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之下,一些中国外贸企业绕到东南亚等第三国对美国发货。越南对美出口的约33%为中国商品经简单加工转口。
现在美国正在集中打压这种中国商品通过东南亚渠道的转运。2025年7月2日,特朗普宣布与越南达成"历史性"协议。
越南被迫接受20%的基础关税和40%的转口惩罚性关税,换取美国暂缓执行原定7月9日实施的46%高关税。
协议中最具杀伤力的是针对"洗产地"商品的条款,任何经越南转运的中国商品将面临40%惩罚性关税。算是现世报。
伊朗石油制裁也是个好例子。美国对伊朗石油出口的严厉制裁,结果伊朗通过第三国换标、混油等方式,制裁效果被显著削弱。
石油制裁都能绕过去,何况这些矿产。关键在于国际贸易的复杂性,想要完全管住太难了。
利益分配很明确:美国拿到货,第三国赚中转费,中国丢市场。这种三方格局短期内很难改变。
美国企业获得稀土供应,维持生产运营;第三国贸易商获得高额中转费和差价利润;金融机构获得保险费和投资回报。
而中国失去市场份额和政策威慑力,合规企业面临不公平竞争,监管部门执法权威受到挑战。
监管困境在于国际贸易的复杂性。跨境监管协调困难,各国立场不同,协调成本很高。
2025年前五个月,美国进口的锑、镅、锗总量已接近禁令前水平,只是价格更高了。
道高一尺魔高一丈:博弈永无止境
面对美国的"绕道战术",中国也在出招。各种黑科技都要上了。
2025年7月1日起,新施行的《矿产资源法》将36种矿产列入"国家战略性目录",违规出口者最高可面临货值10倍罚款及刑事责任。
技术升级方面,区块链溯源、AI识别等新技术开始应用。中国掌握着绝对优势,全球高性能磁体制造结构高度集中。
即使是美国也无法绕开中国的稀土产业链。中国还把稀土制成品也管起来,日本、德国的磁铁厂原料都得靠中国。
2025年5月,中国商务部联合公安、国安等部门启动雷霆行动,大数据溯源系统精准锁定稀土流向。
深圳口岸成为重点整治对象。专项行动首周就查获23吨稀土,价值超4.8亿元,这批货物原打算经越南转往美国德州军工厂。
美国也没闲着,祭出了"双线战略"。加大本土开发,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,要求利用《国防生产法》资助采矿项目。
开放阿拉斯加超过2000万英亩土地用于石油钻探和矿产开发。但国内环保阻力与冶炼产能不足,让这一计划进展缓慢。
全美国仅有2家铜冶炼厂还在运转,稀土冶炼能力几乎为零。想要摆脱对中国的依赖,没有十年八年根本不可能。
同时,美国正加速布局非洲,与刚果(金)、赞比亚等国合作开发钴、锂、铜等资源,试图构建"友岸制造"供应链。
这不是一两年的事,是个马拉松。中美在关键资源领域的博弈将长期化、技术化,考验的不仅是政策智慧,更是战略定力。
过度制裁可能伤敌一千自损八百。这个度可不好把握,既要维护国家利益,又不能把自己逼到墙角。
结语
说到底,这场博弈考验的不光是技术手段,更是战略智慧。
稀土这张牌怎么打,既要维护国家利益,又不能把自己逼到墙角,这个度可不好把握。
您觉得面对这种新型挑战,咱们应该硬刚到底,还是见好就收?留言区聊聊您的想法。
发布于:山西省场外配资公司,专业配资门户,正规配资公司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